最早的近視雷射手術是出現在1972年的有刀的矯正方式RK(放射狀角膜切開術),當時是利用鑽石刀,透過不同的切割深度、數目、長度以及光區大小,矯正近視度數,而RK畢竟是使用鑽石刀,在精細的角膜上面,矯正效果有限,術後角膜的任度也較差,高度散光的也無法有效矯正,夜間眩光的問題更容易產生。
飛秒雷射、準分子雷射有什麼差別?
後續發展出透過「雷射施打技術」來矯正近視度數,區分為飛秒雷射及準分子雷射,大致的區分是不同國家研發的儀器不同,但都能透過精準的雷射施打發數,完成近視矯正。
飛秒雷射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近視雷射技術為SMILE,SMILE近視雷射手術步驟是先透過飛秒雷射施打近視度數及2mm~4mm的切口後,由醫師手動用鑷子取出基質層組織,比較常見的問題是若遇到低度數時,組織過薄而使取出過程較為困難,另一方面則是在處理高階像差時,高階像差成因複雜,需要使用前導波系統診斷,但目前飛秒雷射儀器尚無能夠導入前導波測量結果的技術,無法有效處理高階像差。
相反的,準分子雷射儀器就有能夠導入前導波測量結果的技術,讓近視雷射矯正後的視覺品質得以提升,比較常見的準分子雷射的方式是transPRK,2015又發展出升級版的SMART transPRK,主打可以零接觸及全智能的完全近視雷射矯正,缺點則是手術恢復期相對較長,若有立即性恢復需求,準分子雷射也適用在LASIK手術上,不過LASIK須注意角膜瓣位移風險。